一年一度的台北馬,由於固定於 12 月舉辦,常被跑友當成驗收一年練習成果的期末考。雖然不愛大拜拜型賽事,但認真跑了一年期末缺考成何體統,自然不能缺席。

維持月跑量 200K 將近一年,前一場板橋馬挑戰破四失敗,但學到一些經驗:要事先預習路線、注意 GPS 誤差、配速下限是 5:41 需全程緊盯。台北馬的賽道品質、里程標示比民間小賽事好,賽前便訂下一定要 SUB4 的目標,至於高懸近三年的 PB - 3:55:04 是拜 11 度乾冷低溫之賜獲得的,今年氣象預報最高溫到 28 度,SUB4 有望,破 PB 則不敢多想。

大拜拜賽事最討厭的部分 - 排隊等廁所。寄完物不到六點開始排,等了足足十多分鐘,不能快點進場卡位讓人好心慌。

thumbnail

繳完水費提早 15 分鐘想進入賽道,C 區小小柵欄開口圍了滿滿的人動彈不得,完全進不去。

thumbnail

倒數五分鐘左右,人群略為鬆動才擠進賽道。拍完起跑照收起手機,今天要拼成績,就不拍照了。

thumbnail

起跑沒多久,Fenix 3 在松智路高樓大廈間就不爭氣地發生 GPS 飄移,才第二公里就灌水 300 公尺,配速數值失準。國際賽事的優點是每公里都有里程標示,而且不必擔心有誤差被耍。我想出一個策略,每當手錶測距與里程牌差距過大,我就在通過里程牌時按下計圈鈕重設基準,至少可保持未來一公里是準確的。 戰術奏效,確實掌握自己每公里的配速心理踏實許多,而平日訓練成果也反映在速度上,到 25K 為止,配速都可以穩穩守在 5:10-5:30 之間,水站不必站站都停,偶爾補一到兩杯水或運動飲料就夠了,中間只停一次較久吞了五片蘇打餅跟一截香蕉,避免浪費時間。

1:54:01 完成前半馬,成績及格,但真正的考驗才要上場。

水喝得不多,原本打算挑戰全程不上廁所的,在成美河濱公園看到沒人的流動廁所,猶豫了一下還是衝進去花一分多鐘卸載,感覺輕鬆不少,繼續再戰。

25K 後左腳掌蹠骨處有點小痛但無大礙,常出狀況的左腿,大小腿有點疲累但不到緊繃,也沒有抽筋感,狀況比前次板橋馬好不少。

30K 後太陽出來了,但偶爾被雲遮住。天氣熱了,人也累了,速度漸漸下滑,幾度掉出 5:41 的配速下限,但累積的存款還夠,不致影響 SUB4 大業。

40K 時算算離四小時還有近 20 分鐘,心想 SUB4 在握,但,我有機會破 PB 嗎?

最後 2K,沒把自己逼上體力極限,勉力維持配速在 5:30,過往總在痛苦中度過的基隆路地下道與最後直線衝刺,這回跑來仍有餘裕。對我來說,即使沒破 PB,也已超越了自己。

thumbnail

全無心理準備,我意外破了 PB! 將全馬最佳成績再推進 44 秒,來到 3:54:20 (晶片時間,手錶計時多兩秒) 沒有熱淚盈眶,沒有氣力放盡,沒有倒地抽筋,微笑看著自己站上未曾抵達的高度,這是我追求的快樂跑步沒錯。

thumbnail

每五公里就有計時踏墊是國際賽事才有的奢華,我也得以看到精確數字,前 25K 平均配速都在 5:30 以內,25-30 上了一次廁所下滑到 5:48,35 - 42K 體力漸衰又摻雜了上下橋及地下道,但仍設法守住 SUB4 下限 5:41,幸好前面存款夠多,得以再創新記錄。重點是沒抽筋沒鐵腿,跑得盡興,我很滿意。

事後檢討,這次能破 PB 歸功以下因素:

  1. 月量跑拉高到 200K,一個基數 10K 起跳的策略是對的。老話一句,跑步只有累積沒有奇積,你跑過的里程不會背叛你。
  2. 或許是自己體力耐力提升,入冬之後,我已習慣河濱練跑半馬 SUB2 強度不用喝水。減少進水站跟上廁所次數,對提升成績很有幫助。為了成績,這回我乖乖用紙杯,不浪費時間倒水。
  3. 台北馬每公里都有里程標示絕對是成功的一大關鍵。能精準掌握每公里的配速心理篤實很多,想起上回板橋馬不知終點還多遠的茫然,體會到要拼 PB 心理因素影響很大。

照例附上獎牌照,背面有時分秒環可以轉成自己的完賽時間,雖然字太小框太深數字看不清楚,但挺新奇的,呵。

thumbnail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post a comment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