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第二本「行為的藝術」讀書筆記來了。相較於「思考的藝術」聚焦於邏輯,這本書較偏心理學層次,原本不太引起我的興趣,沒想到讀來驚喜連連,常有「對耶,好像真的是這様」「慘,完全被說中」的感嘆。人類有許多古怪的行為習慣(有些說是劣根性也不為過),不少來自遠古以來的物種演化,由於不具某些「劣根性」的人活不久,留存的基因仍繼續主宰現代人類的行為,非常有趣的邏輯。

  • 理由的正當性

    我只有5頁,可以讓我先印嗎?因為我趕時間
    我只有5頁,可以讓我先印嗎?因為我想影印
    令人驚訝地,以上兩種說法都能成功插隊。說出理由就得到諒解與協助,理由是否有意義經常不是最重要的。說出「因為BlahBlah」即使理由很爛,也會有潤滑劑效果。
  • 決策疲勞

    要跟老闆報告一件鳥事,8AM,11:30,18:00三個時段哪個最好?
    密集做決策會消耗意志力,一連串比較或評估將導致精疲力竭 —> 決策疲勞。IKEA在賣場中間設餐廳,讓客戶休息吃飽再戰
    連續審理多起案件,法官的大膽判決比率從65%降到0(血糖不夠用),休庭後再審則又回到65%
  • 傳染性偏見

    人無法忽略某些已無實際連結的人事物,例如:裝過尿的杯子徹底洗淨,就科學衡量與全新杯子無異,仍令人覺得噁心。
  • 無意義的平均值

    非常態分配下的平均值,國民平均財富,夫妻平均一顆睪丸
    M型分佈,長尾分佈,冪次法則
  • 誘因排擠

    在當地設置核廢料儲存場民調,在承諾政府提供補償金後贊成率下降–>人們非出於金錢動機的行為因報酬瓦解(感覺被羞辱) 幼稚園收取延時托兒費用後,父母遲接比例反而上升—>人際關係轉為金錢關係,降低虧欠感。
  • 廢話潮流

    請參考相聲段子「語言的藝術」。例:名嘴、明星、運動員賽後訪問、經濟學者分析預測、營運不善的執行長… 說八道可以掩飾無知。馬克吐溫:如果無話可說,就閉上嘴巴
  • 威爾 羅傑斯現象

    分期遷移:管理A,B公司,A公司出色,B公司很慘,將A公司表現低於平均的產品移到B公司,A公司平均表現上升,B公司業績上揚,但實際沒有多賺錢。
    腫瘤診斷技術進步,更早發現初期患者(過去無法被發現,視為健康未歸類為患者),即使無藥可醫,病患平均存活年限拉長。
  • 資訊偏移

    更多訊息自然而然會導致更好的決定是一種迷思。網購爬文,可選擇的項目愈多,愈難做決定。
    試著與最少的資料共存,不需要知道的資訊即使知道了也沒有任何意義。
  • 群聚錯覺

    烤土司出現聖母臉孔、烤玉米餅出現耶穌形象、火星岩石浮現人臉、機車濺起泥漿出現骷髏頭。
    大腦會尋求模式及規則,遇到分散的信號(無規則的雜訊)找不出模式規則,大腦就會自己發明。
    從過去一段時間的股票指數與黃金價格整理出鐵律,但很快就會破功,不然人人都是千萬富翁。坊間很多對樂透數字關聯的公式推敲亦是一例。
    純屬巧合的情境比你想像得多,不要過度揣測。
  • 勞力辯證

    特種部隊結訓授階插入胸肌的胸針被裱框珍藏 、缺錢出售辛苦修整的哈雷,遇到市價兩倍的出價仍不肯賣… 勞力辯證的實例:當人對一件事投入大量精力後會誇大其價值,屬於一種認知失調。
    兄弟會、幫派噁心暴力的入會儀式、極嚴苛的入學考試也是團體利用勞力辯證箝制成員的手法。
    溫和形式的勞力辯證-IKEA效應,DIY家俱比名牌家俱更有價值,自己織的圍巾破舊過時也捨不得丟。
    需要依程序操作打一個雞蛋的半成品蛋糕粉比完全調配好的蛋糕粉銷量更好-適度的勞動及挑戰性。
    陷阱:當你對事物長期投入心力後,將無法客觀地評估它。
  • 小數法則

    統計失竊率(失竊金額佔總銷售額的比例)發現鄉村分店數字高,所以要針對鄉村全面加強防盗設備?事實上鄉村分店遭竊案件少,但因分店銷售額低顯得突出,而報表失竊率最低的也是鄉村分店。
    新創公司擁有較聰明的員工?員工少,平均智商變化幅度遠大於大型企業。發現統計上有突出表現的案例時,請先排除受小數法則影響的可能性。
  • 期待

    Google發佈2005Q4財報,營業額成長97%,淨利成長82%,股價卻在數秒內重挫16%觸發熔斷,恢復交易後再跌15%,只因其低於華爾街的預測。事前有過度期待,殘酷懲罰隨之而至。
    期待導致不合理的刺激,但也能激發正向動力。1965心理實驗,隨機挑選20%學生,謊稱其大器晚成具有高度潛力,結果被挑選學生的智商增加幅度大於平均值-羅森塔爾效應/比馬龍效能。(老師對這些學生有額外的期待而加強關注)
    醫學實驗接受安慰劑的患者有1/3產生療效—>改變大腦生物化學,進而擴大到全身。(對阿茲海默患者無效,因其腦部負責期待的區域受損)
    人類不可能沒有期待,請善用之,對於自己和所愛的人更多期待,增加他們的動力;對於無法掌控的事物(如股市)請降低對它的期待。
  • 簡單的邏輯

    1) 球拍與桌球合計1010元,球拍比球貴1000元,各為多少錢? 2) 5台機器5分鐘可完成5件毛衣,100台機器完成100件毛衣要幾分鐘? 3) 池塘裡繁殖快速的睡蓮每天覆蓋多一倍面積,完全覆滿池塘要48天,覆蓋半個池塘要幾天?
    答案1005 vs 5元、5分鐘、47天。以上稱為認知反射測試(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CRT),測試成績:MIT學生>普林斯頓>密西根大學。CRT值低的人傾向依直覺行事,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CRT高的人較擅於以意志力駕馭直覺,採理性斟酌。CRT較高的美國人多無神論者,CRT較低則傾向信仰上帝(愈容易依直覺行事者,愈無法以理智挑戰宗教觀念)
    如何提高CRT值:對簡單的邏輯問題保持懷疑態度。
  • 福勒效應

    心理學家福勒借用星座運勢解說常用手法,將對一般人的性格描述(說穿了是廢話,誰都嘛是這樣)偽稱是為受試者量身訂製,有86%受試者相信它是在描述自己且認為準確。
    原因:其中描述適用大部分的人、帶有恭維奉承性質讓人不想否認、正面特點效應(不涉及任何人格缺陷)、確認偏誤(接受符合自己的自我描述,不自覺排除不符部分,留下和諧形象)
    如何讓星座專家的呼嚨破功:在小卡片寫下對20名受測者的性格預測,請受測者從中挑出給自己的卡片。
  • 志工的愚蠢

    名攝影師該花六小時參加鳥保協會做鳥屋,還是花一小時拍照賺錢請木匠做鳥屋並將多出的錢捐給鳥類保護協會?(創造木匠工作機會又投入更多保護資金)
    做志工並不是無私奉獻,人往往能從中獲得一絲滿足,是一種期待回饋的付出。除非自己是真正的名人,參與活動能增加曝光並帶來關注,否則捐錢比投身志工能產生更大貢獻。
  • 情意的捷徑

    該不該反對基改?理性分析:列出所有優缺點,以其利益乘上發生機率得到正負期望值,依加總結果正負決定該贊成或反對。
    實際上不可行:我們沒有足夠想像力列出所有得失,難以提供精準的計算數值,更重要的,想太久會被野獸吃掉,人類演化成快速決策者,使用很精簡的思考方式-捷思法(Heuristics)。
    情意的捷徑,飛機噪音產生負面情緒,豪華帶來正面感覺,促使人類用情緒考量風險與利益,而非獨立理性評估。
    重機車擁有者看到重機危險高的報導,心中用「它可以帶來更多自由感」去中和。
    看似不起眼的東西會影響情緒:以0.01秒時間投影笑臉、憤怒臉及中性圖像,詢問受測者是否喜歡中國字,看到笑臉的受測者絕大多數表示喜歡。早晨太陽普照,股市上漲機率高。
    面對複雜情境:以「我對此有何看法」取代「我覺得…」
  • 內省錯覺

    維他命廠老闆對吃維他命有益健康深信不移,他人懷疑其主張源於自身利益考量。換個立場,每個人卻很少懷疑自己某項深信的觀念,因為評估自已信念是否可信是內在觀察,但內在觀察真的坦率無偏見嗎?
    實驗:快速出示兩張人像照片請受測者擇一,接著用很相似的照片調包請受測者看著照片說明選擇理由,大部分受測者仍可解釋得頭頭是道。內省不可靠,我們常會虛構某些事情以求合理。
    內省錯覺又稱為「選擇性的盲目」,當別人不認同我們的信念時,有三種反應:1.無知的看法:別人是因缺乏某些必要資訊,否則一定會支持我,政治人物常認定只要宣傳得宜,就能說服別人 2.白痴假設:不同意的人已知必要資訊,但因人笨所以無法得到正確結論 3.惡意假設:對方已可理解但選擇惡意對抗。例:不信我教者必為魔鬼
    愈是相信某樣東西,愈應該以批判的角度看待它。聰明人不需要信條,應該自己當自己的異教徒。相信自己太久太深,覺醒時的真相將會很殘酷。
  • 無法關上機會之門

    同時交往三個女人,總無法決定該娶誰,因為一旦決定就要放棄其他兩個。在大學雙修或三修,為未來創造更多就業選擇,是否真的有利?
    大部分人會盡力保留選擇的權利,即使理性分析保留選項無利可圖且需付出成本。
    值得敬佩的特例:項羽破斧沈舟,西班牙科爾特斯在登陸後把船弄沈。
    每個選擇都要付出成本(精力、思維、生活空間、金錢),即使成本很不明顯,也會減損成功的機會,保留太多選項有可能導致一場空。上策:忽略某些可能性,以做出明智決定。
  • 嗜新狂

    塑膠發明之初,預測50年後人類會生活在塑膠房屋裡;登月探索期,預測50年會出現火星校外教學。我們系統性地高估新發明的作用,瘋狂熱衷於新事物-嗜新狂。最新熱潮退色的事物,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快。那些存在幾百到幾千年的老東西(皮鞋、椅子、叉子、書架),其中必有原因,不會被輕易取代。
    早期採用者:沒有最新一代iPhone就活不下去的人,某種程度上是患了某種病的非理性人類,新發明的實質好處一點都不重要,重點是要新,要潮。
  • 睡眠效應

    二戰期間愛國宣傳影片在播放時並未立即激起士兵對戰爭的熱情(知是官方宣傳,對其不齒),但九個月後,看過影片的士兵對戰爭的同情明顯較高。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以為論據說服力應隨時間遞減。
    宣傳剛好相反,對於論點來源遺忘的速度比論點本身快,忘了是官方宣傳(來源),只記得戰爭是必要的(論點),因此「從不可信來源得來的訊息,時間一久會變得可信」,稱之睡眠效應。
    如何對抗?不要接受不請自來的訊息、遠離不良來源、盡量記清楚訊息來源。
  • 選擇盲從性

    MBA廣告給人付出昂貴學費獲得MBA會有巨大收益的分析說服它是值得的投資。盲點:1.念MBA者收入較高非因MBA課程,而是游泳選手身材錯覺 2.除了學費,還有因唸書減損的收入 3.分析引用未來30年收入折現,變異性極高 4.有其他成本更低的投資,效益更高<-選擇盲從性
    理財專員:買債券比定存利息高,所以值得買債券->忽略其他更佳的投資選項
    政客:建體育場 vs 草皮 –> 還存在學校、醫院等其他選項
    腫瘤手術切除50%致死率,不動它五年內有50%死亡率 -> 也許有另一種風險更低的手術選項,未來幾年出現新療法…
    面臨A與現況,直覺就在現況與A做決擇是種錯誤,應考量比較A、B、C、D、E… 避免落入陷阱。
  • 社會比較差異

    不想幫助別人,以免對方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即便其可能性極低。例:科學家特別嚴審年輕學者的突破性文章、諾貝爾得主阻止年輕有為同科學者進入同一大學任教。
    新創公司:A咖延攬A+咖同事加入公司造就成功。B咖找來C咖、C咖聘請D咖… 最後公司只剩Z咖。聘用能力更強的人,否則公司很快就滿是輸家->井蛙現象,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自己的無能。
    支持比你優秀的人,短期或使自己陷入危險,長期而言終將獲益,那些人遲早會超越你,在此之前請與之和睦相處並從中學習。
  • 首因效能和時近效應

    張三很聰明、勤奮、衝動、頑固、好嫉妒;李四好嫉妒、頑固、衝動、勤奮、聰明。你較願意跟誰一起被困在電梯裡?(註:抗議!此為「選擇盲從性」陷阱,我可以選郭雪芙嗎?)
    大腦評價第一個形容詞會比後續詞彙來得強 –> 首因效應 或 第一印象效應
    富麗堂皇的Lobby、律師穿著光高的名牌牛津鞋。對完美回答第一題的考卷特別有好感影響其他題目評分—>先改全部考卷的第一題,再改全部考卷的第二題。在討論議題時,第一個發表的意見容易左右結論,有意見要搶著講,若求公平主席應隨機詢問意見。
    「時近效應」則相反,大腦記不住太多資訊,後面得到的較容易記住。若項目多又要一段時間才做決定,時近效應明顯,例:演講常只記得結論。
    結論:處於中間位置,無法引人注意。面試避免偏見:每隔五分鐘評分一次再取平均。
  • 放血效應

    十九世紀前西方以四大體液說解釋疾病醫學,並以荒謬的放血療法治百病,而這種主張稱霸兩千年。我們不會因為一個理論是錯的而揚棄它,只會在有更好的選擇後才放棄它。
    人無法忍受「自己不知道某事」的感覺,慣於創造理論並選擇相信之,即便明知其存在不合理的部分。
  • 非我發明症群(Not Invented Here)

    這在軟體工程上也很常見,看別人的Code萬般不爽,永遠存在把舊系統翻掉重寫的衝動。
    人們喜歡並陶醉在自己的想法裡,有時需從遠處回頭審視自己的想法才能清醒。想想,過去十年裡,你有哪些想法是真正優秀的?
  • 黑天鵝效應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人為天鵝都是白色的,直到1697年在澳洲第一次看到黑天鵝,推翻了公認的事實,造成震憾。
    黑天鵝效應指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的出人意料事件。美前國防部長倫斯斐的哲學主張:已知的事實、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其中未知的未知一旦揭露,影響巨大。
    石器時代人類很少遇到改變人生的大事,網路時代一個轉彎收入就可能增加一萬倍(例:Google創辦人、哈利波特作者)。
    因應思維:假設看似乎不可能發生的事,其機率仍略高於零。
    留在正面黑天鵝效應區,能夠成為藝術家、發明家或擁有可複製產品的企業家。以出售時間為業(職員、牙醫、記者),不會出現黑天鵝效應。
    防止負面黑天鵝效應,保守儲蓄,成功時不要過於安逸,做最壞的打算。
  • 領域依賴性

    用醫學例子解釋「基本比率」比用商業活動舉例更能讓醫生秒懂其義。對投資者說明,用金融案例說明會比生物學例子更容易被理解。理解力很難從一個領域跨到另一個領域—>領域依賴性。以投資組合選擇理論得到諾貝爾獎的馬可維茲卻未在自己理財時活用該理論,學術知識未能跨到私人領域。行銷達人轉任CEO、3C超級業務轉任軟體銷售後失色無光。成功CEO家庭失敗、醫生抽菸者比例高於其他職業、全職執法人員家暴比例高、文學批評家寫的小說超乏味、婚姻治療師的婚姻狀況比其客戶還糟。在某領域有卓越表現的人,很難將其成功複製到其他領域。
  • 假共識效應

    我們常高估別人跟我們的一致性。實驗:徵求學生穿上庸俗廣告牌在校園招攬生意,願意的學生認為有62%的學生願意這麼做,不願意的學生認為有67%的學生會拒絕。政黨高估自己關注問題的緊迫性(覺得自己才是主流民意)、選民高估所屬政黨的支持率。產品開發部門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覺得消費者肯定買單。
    假共識效應讓我們為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貼標籤,前例中穿廣告者認為不穿者缺乏幽默感,不穿廣告認為另一方是「白痴」「愛出風頭」。
    假共識效應不同於社會認同,後者來自於無意識的同儕壓力,前者源於演化,假共識讓人類更勇敢且具說服力,獲得更多資源,提高存活率。
    當你的觀點與眾人不同,不要把觀點不同的人當成傻瓜,不要懷疑別人,先質疑自己。
  • 歷史修正

    實驗:請三千人寫下對爭議性議題的看法,十年之後,請其回想十年前的答案並寫下現在的看法,二者幾乎一致,但與實際十年前填的答案相去甚遠。人類會不自覺調整過去的意見以配合現在的想法,藉此逃避自己錯誤的尷尬,認錯很困難,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錯了」,該為自己鼔鼔掌。
    有些記憶會深入人心,細節精準猶如照片-閃光燈記憶。但它也會犯錯,是修正過的結果。三年前後兩次要求寫下對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的印象,只有7%前後一致,50%有2/3不同,25%完全錯誤。
    第一次見到初戀情人的那一幕多半能歷歷在目,但有可能超過一半的細節都是錯的,我們的記憶有缺陷,包含閃光燈記憶。有些錯誤可能致命,即使目擊者發誓能確認罪犯,仍需詳加查證。
  • 圈內圈外偏見

    為什麼會瘋狂地支持國家代表隊?團體認同。演化由來:被團體排擠後難以自力更生,死亡率高。
    隨機分配成小組,謊稱某小組因共同喜愛某種陌生畫風而編組,莫名提高該組成員對彼此的好感。(基於微不足道的基礎也能形成團體)
    高估圈外團體的同質性,科幻電影人類有不同文化,外星人卻如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團體基於共同價值基礎,成員個別意見獲得不成比例的高度支持,形成失真-日常工作盲點。
    為隨機組合的團隊犠牲生命的思考錯誤-上戰場。哄騙手法:效忠祖國、同袍兄弟
    對陌生人存在偏見與反感是生物學事實,認同團體會讓人對事實產生扭曲,為他人而戰並非勇敢,而是愚蠢。
  • 無法忍受模糊

    兩個箱子,A箱放入紅黑球各50顆,B箱放入不知比例的紅黑球,摸到紅球得一千塊,大部人選A。
    艾斯伯格矛盾,人類傾向選擇已知,而非未知的機率,換句話說:人類無法忍受模糊。
    風險可以用機率評估,模糊不確定則無從預估。如果不希望過於倉促或判斷錯誤,必須容忍模糊性。
  • 預設值效應

    大多數人選擇預設值(招牌餐、手機預設設定)。政府如何在不限制自由不違憲的狀況下引導國民?在多個選擇方案外,增加一個標準選項。
    萬一沒有預設值,就用過往經驗。人們喜歡熟悉的事物,比起選擇、嘗試新事物,更愛維持現狀—>安於現狀偏誤。
    損失規避:損失造成的不悅是等值獲利帶來快樂的兩倍,重新談判各退一步也讓人覺得吃虧。
    我們強烈安於現狀,即便它讓我們處於不利位置。
  • 對懊悔的恐懼

    張三原想將賣A股票改買B股票,但後來沒做,B股上漲,等同損失10萬元。李四賣掉B股票改買A股票,B股上漲,等同損失10萬元。誰比後悔。92%的人覺得李四比較後悔。張三較符合一般人的行為,把錢放著不動,李四行為較異於常人,故感到更懊悔。
    最後一分鐘決定改搭失事班機的罹難旅客,格外令人同情。
    對懊悔的恐懼讓人不理性,阻止你丟掉不再需要的東西。(害怕有一天要用到時後悔你丟了它)
    最後機會式廣告「現場只剩最後一件,賣完了就沒有了」(你其實沒有很喜歡這件商品)
    最後機會讓我們陷入恐慌,對懊悔的恐懼導致不理性的決策。
  • 顯著性效果

    記者依據車禍現場發現大麻,未經查證就訂出新聞標題「大麻肇禍,駕駛喪命」-顯著性效果。顯著特性受到過度觀注,引誘人做出沒有根據的推論。例:對新任女性CEO的評論聚焦在其性別而非其能力、犯罪者的外藉移民身分被放大(未來在談及新移民時聯想到犯罪)。
    投資者對重大消息(CEO被解雇)的敏感度大於較不顯著卻重要的訊息(公司長期獲利表現)。顯著訊息過度影響我們的思維與判斷,讓我們輕忽隱藏性、緩慢發展的微小因素,我們應避免被奇特性蒙蔽。
  • 知識的另一面

    讀過上千本書沒開過刀的醫生 vs 只讀過一本書但做過千次手術的醫生。萊特兄弟沒讀過任何科學報告就做出飛機,飛機建造理論一直到30年後才出現。自動織布機、蒸汽機、汽車、燈泡全來自發明家而非理論家,我們高估知識分子、學者、理論家、作家、作者,低估實踐者與創造者。理念、產品及技術大多透過試誤成形,很少經由閱讀和思考。
    知識有兩種:一種可以用語言表達,另一種無法言傳。我們常高估語言可以表達的知識範圍。
    依賴語言知識的危機:學術理論與實務的差距、忽略沒寫下來的知識、不擅於自我表達者的意見被輕視
  • 私房錢效應

    撿到的錢被拿去買奢侈品。努力工作多賺十萬塊會存起來或投資,買彩券得到十萬則常拿來旅遊。賭場梭哈一萬元輸光卻覺得沒損失,因為那一萬元是之前嬴來的。
    相對賺來的錢,我們會輕率地使用嬴來、撿到、繼承的錢—>私房錢效應,人們較勇於將投機贏來的獲利花在高風險的地方。同理,樂透得主常常在幾年後變得潦倒。
    應用於行銷:賭博網站開戶送100美元、申請信用卡送100美元紅利、加入航空公司飛行俱樂部送數千哩里程…
    結論:當你嬴錢或獲得企業贈送某些東西時,請小心因不知節制,反而損失更多。
  • 拖延症

    拖延症指人類會拖延不愉快但重要的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轉個彎去健身房、換個更划算的保險、寫張感謝卡。
    拖延是不理性的,因為計劃不會自動完成,麻煩永遠都在,大家心知肚明。但因付出與回報有時間上的差距,需要耗費大量心力才能跨越差距。
    心理實驗:學生解數學題時被餅乾香氣圍繞,一組被規定解完前不准吃餅乾,另一組則無限制。禁吃餅乾組多花了一倍時間才解完題目,因需花費精力自我控制,削弱了解題的意志力。
    防止自我放逐:專心做事時關掉網路,消除雜念。別人訂的時限比較有約束力,自己擬訂時程表最好分成小步驟各自訂出期限較易成功(注:蕃茄鐘工作法),把自訂的期限公告天下也是個好方法。
  • 嫉妒

    A.朋友平均收入都增加,只有你不變 B.朋友平均收入不變,只有你減少 C.朋友跟你的平均收入都減少。A最易讓人惱怒。
    俄羅斯故事:農民向神燈精靈許願,鄰居有牛我沒有,請讓鄰居的牛死掉
    財產、地位、健康、青春、技能、受歡迎、美麗都能引發嫉妒。我們特別嫉妒年齡、職業或生活方式與我們相仿的人。
    嫉妒感一旦出現很難消除,如何避開?停止與人比較、尋找競爭優勢圈(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
    嫉妒的演化來源:其他人分到較大塊獵物,嫉妒引發行動,增加存活機率。但現今嫉妒多與生存無關,鄰居買了保時捷你不會少塊肉
  • 擬人化

    過去美國禁止媒骿刊登陣亡士兵照片,以防引發反戰思想。傷亡數字一直是公開的,但照片造成更大的震憾。
    過去十萬年來,人類基於團體生活的需要,發展出一種對他人想法與感受的敏銳感受力,稱之「心智理論」
    面對統計數據時我們較為冷漠,面對人則不然。哀求眼神的兒童照片,比受饑荒威脅兒童的嚴重比例數字募得更多捐款。
    故事比數字有效,每篇報導都要有人,股價消息要配CEO,國家事務由總統出面,地震要有受害者。
    應用:進攻時善用故事打動人心,防守時用事實與統計檢驗聽到的故事。
  • 「那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謬論

    「那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是尼采的名句,呼應我們的「愈挫愈勇」「打斷手骨顛倒勇」。
    在危機中存活者,往往只是幸運,危機就是危機,不是強大自我的過程。若危機讓人改變,那麼即使沒有危機人也可以做出相同的改變,相信可怕之事是有益的是一種錯覺,大病之後的人體一定不會比之前更健康。
    注:這是少數我不完全認同的論點,危機能刺激人體的防衛機制,激發團體憂患意識,荒唐度日者歷經喪親才清醒,生活習慣不佳的人在大病後開始注重養生。
  • 注意力錯覺

    只看導航沒注意警示牌跟路面的駕駛開車開進淹水路段、大猩猩影片實驗(要求計算白衣球員傳球次數,受測者幾乎都無視影片裡曾出現大猩猩)
    開車講電話降低的反應速度與酒駕相近,肇因於注意力錯覺。
    我們注意某些特定事物,對部分事物視而不見,而最危險的地方在於:我們錯以為自己已注意所有重要事物,請時時提醒自己是否忽略某些細節。
  • 策略性不實陳述

    面試時承諾自己並無把握的目標以爭取工作、承諾不合理的時程以爭取案子(屆時再用優秀的「藉口管理」逼迫對方妥協)。
    在一次性冒險上最常見(應徵面試、手術成效)。大型計劃總是延遲完成且超出預算,拿到案子的往往是最會吹牛的人(保守者提出的時程及成本通常不討喜)。人們有系統地忽略謊話,容忍策略性不實陳述。當事關重大,除了對方的承諾,請參酌其過往成績以為借鏡,並加上違約懲罰並要求保證金。
  • 想太多

    高爾夫名將在奪冠前一刻無法決定如何出桿,最後一洞打得荒腔走板。請學生評比54種果醬,原本結果與專家評比一致,在要求詳細陳述評分理由後排名大亂,公認冠軍反而拿下低分。
    想太多會遏阻情感智商。涉及熟練事物如運動技能或已回答過數千次的問題(巴菲特稱之競爭優勢圈),最好不要多想,想太多會妨礙以直覺尋求解決辦法,石器時代以來就存在的類似情境,用捷思法較有利;演化裡從未出現的複雜問題(例如投資策略)宜冷靜思考,此時邏輯勝過直覺。
  • 規劃謬論

    每天排訂當日作計劃卻很少如期完成,我們會高估自己的辦事能力,即使自知以往預測都過於樂觀,每次預測還是真心相信這次的計劃很實際肯定成功—>規劃謬論。
    要求學生為研究報告訂出「保守務實」及「諸事不順」兩種版本的時程,只有30%在務實時程內交付,平均時間比務實時程晚了一倍,甚至比諸事不順版多了七天。
    計劃執行速度及收益常被高估,成本與風險則相反。雪梨歌劇院1957年完成規劃,原本應在1963年完工,耗費七百萬美金,最後1973年才完成,花掉一億兩萬百美金,預算多了14倍。
    無法做好規劃的原因:1.妄想自己很優秀,能夠完成所有擬定工作 2.忽略計劃以外的因素(意外狀況)
    解決方法:參考過往經驗及外部案例,事前推演最糟的狀況。
  • 專業曲解

    馬克吐溫:「一鎚在手,萬物皆釘」 是「專業曲解」的最佳註解。
    同一個故事的不同觀點:某人貸款創業,不久後破產罹患憂鬱症,最終自殺身亡。企業管理家:管理不善?策略不佳?市場不利?行銷專家:目標族群設定錯誤。財務專家:財務槓桿操作不當。報社記者:自殺才有報導價值,讚。作家:如何改寫成動人的悲劇故事。銀行家:信貸部門有錯。社會主義者:哼!資本主義,不意外。虔誠教徒:這是上天的懲罰。心理醫生:悲劇源於血清素濃度過低。
    當你詢問一個問題,多數人會以自己的專案為思考基礎,不要成為自己狹隘思維模式的囚犯,試著多增加幾種工具,不同情境使用適合的觀點,思維才會靈活。
  • 蔡加尼克效應

    服務生不用紙筆正確無誤記下所有顧客點餐要求,但事後回頭請他代尋遺落的圍巾,服務生對當時客人所坐位置都毫無印象,蔡加尼克以此發表論文,稱之「蔡加尼克現象」-我們會緊記未完成的任務,並時時感受到壓力,直到完成則立即從記憶消除。
    而另一項研究指出,未完成的任務會不斷折磨我們,直到我們清楚知道如何與之相處,而為任務訂定計劃有很好的緩和效果。
    面對繁瑣雜事,擬訂完整書面計劃後我們才會心安。
  • 能力錯覺

    人們常會低估運氣對於成功的重要性,覺得辛勤努力是最大關鍵。研究指出,隨機比較兩家公司找出表現較佳的公司,只有60%的狀況,勝出公司的CEO能力也較強,有40%的狀況是勝出公司的CEO能力反而較差,只比隨機多10%。巴菲特:「執行長如果是划船手,其表現主要取決於他坐的船,而非他的划船技術」
    在某些領域能力幾乎無用武之地,統計公司多位投資顧問十年間的年度績效排名,幾乎呈現隨機分佈,同一位投資顧問有時名列前茅有時墊底,換言之,其表現來自運氣而非能力。有人確實以能力謀生,如飛行員、水電工、律師,請對其寄予尊敬,至於創業家、經理人、投資顧問就…(注:作者很輕視金融服務業呀)
  • 正面特點效應

    存在事物對我們的意義遠超過不存在的事物,健康時很少意識到可能生病,和平時不會想到戰爭,飛機降落時不會因為沒墜機感到訝異。偶爾想想不存在的事物,我們將會更快樂。
    膽固醇過高的沙拉標註其內含的20種維生素,不提膽固醇。科學期刊上很少出現成功否定某個假設的論文。我們傾向接受正面建議「去做X」,不是負面的提議「不要做Y」,但忽略了建議是否有意義。
  • 撿櫻桃

    吃泡麵時不會期望看到與包裝照片相同的內容物,看房子時不會期待跟DM或網站照片一樣的佈置,因為我們已就熟知賣方只會突顯美化好的一面而自動降低期待,這種行為稱為「撿櫻桃」(Cherry Picking)
    領域愈專門,愈容易掉入撿櫻桃陷阱。學術研究擅長告訴我們它們所做的貢獻,對於沒做的事三緘其口。自我美化是闖蕩職場的基本功,破解之道:追查失敗計劃與未實現目標,可以發現人們常隨著時間修改目標,射箭畫靶。
  • 單因謬誤

    為什麼會發生九一一攻擊事件?金融大海嘯誰該負責?入侵伊拉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許多問題絕非單一原因造成,但人們總不放棄追求單一的簡單答案。解決之道,畫魚骨圖(要因分析法)。
    單因謬誤歷史悠久,將成功或天災人禍歸因於一人,將其標為負責人/代罪羔羊,是權力運作的重要手法。
  • 治療意向錯誤

    銀行統計公司客戶,債台高築公司的營利高於無貸款公司:1.不賺錢的公司借不到錢,自動歸為未負債 2.還不起利息的公司被銀行接管抛售,不再是客戶
    時速150開完指定里程的駕駛為「賽車手組」,反之為「理性駕駛組」,賽車手肇事率低,開車比較安全?:一旦肇事就無法在時限內開完,一律被歸為理性駕駛組。
    未定期服用新藥的患者死亡率較高:因副作用或病況嚴重無法定時服用,都被歸為未定期服用
    克服之道:應將所有曾參與治療的樣本都納入分析,以防止結果偏差。
  • 新聞錯覺

    建議遠離新聞,純粹浪費時間而無益處。理由:1.大腦易被腥羶色吸引,為求點擊/收視率,智慧性、複雜和抽象的消息與背景知識被刻意淡化。 2.回想過去一年內看過的一萬則消息,是否有任一則對生活、事業有幫助?3.全球人類因觀注某則消息可能損失數十億小時的生產力。
    請拒絕吸收即時新聞,選擇深入探討背景的文章與書籍。

Comments

# by yeh

辛苦了,整理這些應該要花不少時間吧。 之前也看過這兩本書,非常感謝!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