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筆記 - 面對青春期叛逆
2 |
去聽了談青春期叛逆的親子講座,家裡恰好有典型活體可資印證,格外有感,不時點頭如搗蒜,但內容繁多節奏飛快,只來得及筆記一些印象較深刻的點:
- 共生 - 與叛逆不同,俗稱媽寶、公主病,說穿就是寵壞了。認定自己的所有需求父母都應該要滿足,否則就是父母的錯,面對事務缺乏自理能力。有時會在外表現正常,只有回家才折磨父母。
- 【教育實驗】分別用四種教育方式教導孩童學習童軍技能:
1. 總是鼓勵 - 不管做好做壞都給予鼓勵
2. 華人教育 - 訂立標準,做好鼓勵,做壞懲罰
3. 放養 - 任其自由發展,只在需要時提供支援
4. 愛之深責之切 - 嚴格要求,考 99 分檢討為何沒 100
實驗結果:2 跟 4 學習成效最好,1 次之,3 的表現很不穩定,好壞隨機。
但 4 易衍生情緒問題,1 易造成孩童無法接受挫敗,2 負面效應最小,但前題是賞罰需要有明確依據。 - 青春期:10-18 歲,自我意識開始成長,一些特徵:喜歡大人不懂的東西(網路流行語/遊戲/App)、諷刺世界不公、嘲笑大人的圓滑世故、夢想成為英雄
- 無法管控的情緒:受性荷爾蒙影響情緒不穩定,有時爭取自由獨立有時想要被照顧喝護;時而充滿自信而興高采烈,時而自卑意志消沈多愁善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善變,約定好的事沒多久想法改變不再認同。某種程度是受生理影響無法自主控制,不必一味解讀成不守承諾。(對策:將他們講過的話記錄下來,但不是用來對質,而是提醒、促其反省)
- 青少年是自我識別與認定的重要時期,若發展不利性格養成及培養面對社會危機的能力。
- 青春期孩子若沒有自己引以為傲的成就感來源,容易沈溺在遊戲、網路世界,以填補內在的空虛。
- 經典金句:「孩子只有在苦的時候才會成長!」
- 面對叛逆期無有效對策!,只能放手、忍耐,靜待風暴過去。讓他摔倒,自己體悟。(小事可以放手,大事要斟酌,拿捏最難)
少數有效的藥方 - 友伴。由其認可的平輩(大哥哥大姐姐)傾聽提供建言;另外同儕團體互相激勵也能藉由歸屬感發生引導效果。 - 青春期是不斷打散、重組的過程,慢慢建立自我認同。國中升高中時經歷一次打散重組(面對與接受升學結果,適應新環境),高中期會比國中穩定一些,但渴望自己做主的欲望更強烈,呈現冷靜地堅持己見。
- 代溝:
1. 過往有國立編譯館、聯考 - 總是有單一標準答案,不必選擇;教改之後 - 一本多綱,鼓勵多元思考。在這種教育下成長的孩子,與習慣標準答案的父母輩價值觀出現嚴重分歧。
2. 過去有人與人有較多「精神生活」- 面對面的溝通交流;現今網路有源源不絕的有趣材料,十輩子也看不完,人際關係與網際關係的界限開始模糊。 - 經典金句:父母世代只是網路的新住民;青少年世代則是網路的原住民。
- 情緒需要安撫與照顧。安撫青春期孩子的重點 - 肯定其努力與付出(即使只是極小的努力也必須肯定),滿足其表現被肯定的需求。
(嗯,最近幾天有認真抱佛腳,有兩科及格了,考得不錯,下次要不要提早一點開始準備?) - 研究指出:相較於母親,小孩更渴望父親的肯定,此一現象在不同國家、文化都到相同的結論。
有個看似合理但令父親們心碎的解釋 - 父親是外人,媽媽是自己人,父親更像人生第一個朋友、同儕。 - 研究指出:父親參與教養,更有利於小孩發展。
- 累積愛的資本 - 全家一起參與的活動、家族旅遊... 等。這類活動最適合安排在國小時期(有點主見但還管得動),國中以上則通常會先經歷臭臉期,之後若發現有趣會開始投入(但嘴裡不饒人:哼,玩這個好幼稚,嘻嘻嘻)
罵小孩跟小孩講道理重要原則:情緒穩定、身教言教、言行一致。 夫妻聯手是上策,一方暴走情緒失控時由另一方接手,雙方在意的引爆點通常不同,同時引爆的機會較低,由情緒較平和的一方處理。- 陪伴是重要 - 只要連結還在,情況就不會太壞
- 一定會有叛逆期嗎?不一定,如果任由孩子全心全意做自己的話。
Comments
# by 匿名
人類真是一個奇怪的生物阿(汗
# by 為人父的中年工程師
小孩是否越壓抑自己,以符合父母的期待,叛逆期就越晚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