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 新工作機配置了號稱讀寫速度可達 7GB/s 的 M.2 SSD,這比我以前用的 RAM Disk 速度還快,電腦跑起來爽度破錶啊!

NVMe SSD 走 PCIe 插槽,速度快但控制晶片火熱(耗電量可達 10W),由於迷你電腦空間小散熱不易,雖然機器有附 SSD 散熱片,但大量讀寫時,溫度還是會飆破 70 度,於是我展開了 SSD 降溫大作戰,計劃用 ESP32 配 PWM 風扇,在 Windows 跑監控程式透過藍牙控制風扇轉速,必要時啟動外部風扇加強氣流輔助散熱。不過,後來劇情急轉直下,開演沒多久主角換人,再換了一台新工作機,這回機身空間大一些,並有 CPU 原廠風扇帶動風流,但在沒裝 SSD 散熱片的情況下溫度,日常使用隨便都會升上 55 甚至 65 度,看起來加散熱片是必要的。

我買了號稱可降 30 度的便宜散熱片(箭頭處),不過 DeskMini 的機殼設計,只有 CPU 散熱風扇上方有開孔通風[1],SSD 所在位置的上方[2]及側邊[3]都是密閉的,沒有明確穩定風流帶走廢熱,降溫效果如何待測。

thumbnail

依實測結果,加了散熱片後,日常文書等級使用,溫度大概維持在 55 度,CrystalDiskMark 讀寫壓測最高會到 66 度,但不久便降回 60 度以下,等慢慢回到 55 左右。

以這個表現來說,即使不外掛輔助風扇,靠 Intel 原廠風扇風流加 SSD 散熱片可將 SSD 的溫度維持在 55 ~ 60 度之間,這樣算過熱嗎?我還需要花時間搞輔助散熱嗎?

用寬鬆一點的標準,55 度還算可以接受的 SSD 工作溫度,在換工作機並加了大表面積 SSD 散熱片後,外掛風扇可有可無,SSD 降溫大作戰至此要完結其實也行。

前幾個月探討 SSD、USB 行動碟擺很久沒用資料消失風險提到一個重點 - 未插電(Power Off)的狀態下,溫度愈高電子愈活躍,漏電率上升讓資料保存期限愈短。而寫入資料(Active)剛好相反,溫度愈高導電性愈好,電子通過 Tunnel Oxide 對材料的損傷愈小,設備愈耐用。

依據官方測試數據,40 度寫入資料,放在 30 度環境資料可以保存一年;寫入溫度提高到 55 度,在 30 度環境可以保存 199 週(將近四年)。

但這是從資料保存觀點,但個人電腦裡的 SSD 並不是寫完資料就關機,而是會長期處於高溫下運轉,現在的 SSD 多已內建過熱保護(Thermal Throttling,過熱時降頻降低效能,防止溫度持續上升),用到燒掉是不太可能。但溫度低一點有利於延長電子零件壽命,降低資料遺失率、提高 SSD 可靠度無庸置疑,那最合適的溫度是幾度?

查了一些資料,50 度是較常見的建議上限:

蒐集資料後,隨即在研發中心例會(啥鬼?)提出報告,經過討論與充分交換意見,主任(誰?)裁示:55°C 仍未達理想目標,由 Side Project 計劃主持人(這又誰?)繼續帶領研發二科(哪來的?)執行「智慧型藍牙外掛輔助散熱風扇」計劃,散會。


Comments

# by Riven

其實不超過70C不會卡傳輸速度就還行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