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只模糊知道 CC 是一種授權方式,常在網站看到下方這種標誌或 CC-BY-NC 之類的註記:

但對於 BY NC SA ND 這堆縮寫與符號一知半解,總搞不清楚我在網路上找到的圖或影片,到底能不能用,可不可以修改,要不要標示作者…

Lag 了很久,最近終於搞懂「創用 CC 授權條款」是怎麼回事,寫篇筆記兼分享。

時至今日,相信大家都已有著作權觀念,知道網路上看到的創作(照片、文章、繪畫、音樂、影片…)都有著作權,觀賞自用沒啥爭議,若要在自己的作品裡引用,必須徵求作者同意。不過,寫部落格或做投影片為了一張照片或一段音樂,得連絡原作者協商取得授權(如果作者有留連絡方式的話…)即曠日費時又有些本末倒置。尤其這年頭很流行以照片為主體的投影片風格,試想如果投影片用到數十張網路上的攝影作品,光逐一連絡作者取得授權大概就飽了…

從另一個角度,不少創作者很歡迎別人引用及推廣他的作品,但其他人卻害怕觸犯著作權法不敢使用,阻礙了知識與藝術交流以及人類文明演進(謎之聲:有這麼嚴重嗎?)。於是,在 2001 年由美國法律學者推動的 Creative Commons 公眾授權條款,鼓勵大家在作品上主動標示授權範圍,明確作品開放給公眾利用,促進內容資源的散佈與流通,讓創作者與使用者同時受惠。

關於 Creative Commons 的細節,中研院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推動的「台灣創用 CC 計劃」網站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很值得一讀(其中還有 FAQ 解答常見的疑惑,例如:用 CC 授權素材做成文宣有沒有觸法?參加比賽得獎算不算商業行為?)。以下則是我簡單整理的重點:

CC 授權有四大要素,就是一開始圖檔上出現的小圖示,每個要素另有兩個字母縮寫:


圖片來源:台灣CC創用計劃

四項要素分別是 BY 姓名標示、NC 非商業性、ND 禁止改作、SA 相同方式分享,除了圖示,也可使用「CC BY-SA」這種格式表示。四個要素共有六種組合:CC BY、CC BY-NC、CC BY-NC-SA、CC BY-ND、CC BY-NC-ND、CC BY-SA。

CC 網站有圖示可供下載,而應用時多半還會加上連結指向授權說明文件,有個簡便做法是使用授權選擇網頁經由簡單問答產生適用的授權標誌嵌入程式碼,圖示與連結一次搞定,放進作品網頁就算完成 CC 授權宣告。

搞懂這些,未來在網路尋找照片、影片,如果看到 CC 授權,就代表作者同意授權使用,但要留意其限制,有 BY 代表必須標記作者,若有 ND 代表不能進行任何修改,出現 NC 代表不允許用於商業行為謀利,若有 SA 代表引用後你的作品也要採相同授權分享出去。

在所有可利用資源中,有一種佛心到極致(差不多是萬佛朝宗的等級)的授權模式叫 Public Domain (公眾領域),標示為 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與 PDM (Public Domain Mark,公眾領域標章),CC0 象徵著作權人自願拋棄著作權,不保留任何權利,將作品貢獻給公眾,任何人可以任何方法自由運用,不論公益或營利;而 PDM 主要應用於圖書館、博物館將文物資產與公眾共享。

換言之,CC0 授權允許自由修改且不需標註出處,使用起來全無限制,是創作素材中的極品,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 CC0 圖檔甚至有 CC0 免費圖庫搜尋引擎,大家可以善加利用,別再甘冒侵犯著作權風險亂抓亂用圖片。

最後,補充一點小技巧,Google 圖片搜尋功能的「搜尋工具」有個「使用權限」篩選工具,提供「不限使用權」、「標示為允許再利用且可修改」(相當於 CC BY)、「標示為允許再利用」(相當於 CC BY-ND)、「標示為允許非商業用途再利用且可修改」(相當於 CC BY-NC)、「標示為允許非商業用途再利用」(相當於 CC BY-NC-ND)五種篩選等級,能依應用方式快速找到符合授權範圍的圖片。但要留意,除了 CC0 之外,只要有 BY 就需依要求標註創作者姓名或來源。

除了 Google 查詢,許多專業的搜尋服務都有授權過濾選項,有了創用 CC 授權的知識,下回再看到篩選器裡的成串選項,應該就不會再一頭霧水囉~


Comments

Be the first to post a comment

Post a comment